内容页搜索

一、蚕桑科研机构

19783月,吴江县蚕桑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隶属县多种经营管理局,所址在松陵镇西门;共有行政干部1人,技术人员3人,工人1人。这是吴江境内第一个蚕桑科研机构。吴江县蚕桑科学技术研究所主要任务为承接江苏省、苏州市(地区)下达的科研项目;开展群众性科研活动,提高养蚕管桑工效;开展蚕桑病虫害测报和技术培训,提高防病、治虫效果;研究机械化养蚕。

19771983年,该所完成的科研项目有《桑树防虫与增叶的研究》《402肥皂液防治桑白蚧》《家蚕添食微量尿素促进增丝初试》《机械化养蚕试验——试制2PZC90型稚蚕饲育机》和《提高蚕茧出丝率的研究》等。1984年,该所撤销。

二、群众性科研

1958年,全县蚕桑生产战线掀起围绕生产,以生产实用为指导方向的科学研究群众运动,开始以桑树密植丰产为试验,进而大搞桑苗无性繁殖试验,养蚕工具改革试制成功切桑机、给叶机。

1959年,全县蚕区开展蚕桑生产群众性科学研究,具体课题有桑树丰产试验(种植密度与肥培,衰退桑园的复旺,桑地间作,桑树剪定养成和密拳多条的分层养成,低刈密植老桑园改为高低干养成提高产量,对桑树病虫害的农业防治等)、快速育苗丰产试验(无性繁殖成活率,无性繁殖当年成林,夏播秋接冬出圃,10万株以上的丰产苗圃,树下育桑,当地优良品种和引进品种的选育,苗、叶、茧三丰收的卫生试验)、蚕茧丰收试验(稚蚕防干育和壮蚕条桑育,代饲营养添食和节约用桑增产蚕茧,工具改革和饲育方法改进,土法防病,试行土霉素和青土霉素添食防病,不同环境中蚕儿发育的观察调查)等。是年,全县共搞试验丰产桑地169.47亩,平均亩产1364.5公斤,为全县平均单产的102.1%,如七都八社党委与蚕桑干部在先行大队辟1亩试验田,种植湖桑,亩栽4000株,当年产叶1825公斤,夏、晚秋各养蚕种2张,总产茧60.38公斤,当年实现亩产百斤茧的目标;县委在震泽公社新农大队进行春种秋养试验,在遇到罕见高温的情况下,九×汗品种在早秋张产15.45公斤,超过全县水平,晚秋5张,平均张产37.63公斤,超过全县水平1.5倍;另外在八都公社港口大队,庙港公社七一、五联大队坛丘公社南塘大队的养蚕试验亦获得高产。

1977年,八都、震泽等公社成立科技小组、科技站,培养大队技术员,开展群众科研,如震泽的《羊粪熏烟防僵》,八都的《桑梗皮粉添食》和庙港的《干粉育》。全县开展多角体病毒防治蚕毛虫、激素养蚕、两回育等科研,全年4季蚕共使用保幼激素7000支,脱皮激素1万支。1978年,为培养科学养蚕、科学管桑的典型,县内开展蚕桑联系点工作,联系点是发展蚕桑生产的先行点、样板点、科研点,全县共15个大队被批准为蚕桑生产联系点,其中经苏州地区批准的地区联系点为庙港公社红卫大队、八都公社南联大队、震泽公社勤幸大队、屯村公社五七大队;经中共吴江县委批准的县联系点为八都公社民主大队、七都公社光明大队、震泽公社建新大队、平望公社红旗大队、桃源公社红星大队、铜罗公社红卫大队、盛泽公社红洲大队、青云公社新星大队、坛丘公社大熟大队、湖滨公社胜建大队、菀坪公社新湖大队。

1982年,县人民政府提出发挥蚕品种最佳的经济性状、科学用肥提高施肥效果、提高夏秋桑叶质量、解决夏秋蚕高产问题、合理疏留桑条增加条数条长等5个技术问题,并召集县、公社、大队三级科技人员一起到县城进行攻关。是年,为探索夏蚕秋养,县多种经营管理局在震泽、桃源、八都公社设立蚕桑科研点,开展群众科研活动,共下拨支持经费1200元,其中代办器材经费500元,科研经费700元。19861987年,县在七都乡开展《省力化养蚕配套技术的研究》的科研课题,共进行85个项目(一次性收蚁、一次性眠起处理、全龄少回育、壮蚕平台育、自动化上蔟)试验,基本达到课题设计要求,张种用工比对照区少4.75个,节省34.7%;单位工日产茧、产值分别比对照区增加52.3%54.7%1987年,在庙港乡七一村进行“小蚕片叶立体育”试验,通过两期蚕的试验,对小蚕片叶立体育的可行性进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小蚕片叶立体育初步达到省工、省叶和提高空间利用率的目标,为小蚕饲育省力化作了有益探索。1988年,在庙港、八都乡进行微稀营养液在蚕桑生产上的应用试验,探索桑树增叶新途径;配合镇江蚕研所进行三眠蚕的试验。

1991年,县在震泽乡徐家滨、金星、众安桥村进行桑地千亩高额丰产方试验,并列入苏州市科委科研项目。

2001年,在震泽镇双阳村建立集农桑12号、农桑14号、盛东1号、大中华、9003、蚕专4号、育7117个桑树新品种的“品比园”和1个塘10×伦109桑树草本化栽培收获试验基地。20002002年,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禁用后,吴江市蚕桑技术指导站与苏州市蚕桑技术指导站联手在震泽、桃源等镇进行一些新农药的残毒、防效的田间对比试验,成功地筛选出桑虫清、克螨特、全扫除、毒丝本等桑用替代农药,并形成桑病虫防治新模式。200468日,吴江市申报的《暴发性桑树害虫(桑螟)灾变规律及预警技术研究》课题参加苏州市讲理想、比贡献、科技进步为主题的“双杯奖”活动,主要负责人王卫明、朱引根各记苏州市三等功一次。是年,市蚕桑技术指导站开展《优质高产秋种春养新蚕品种饲养及烘缫技术研究》项目,在震泽、桃源两镇实施“秋种春养”试点工作,对比试验的秋丰×白玉品种具有眠性快而齐,抗病、抗氟能力强,好养、产量高等特点,茧质、丝质基本与菁松×皓月持平,可缫高档真丝,其中一茧丝长为1091米,解舒率为63.9%,净度、强力、伸长等指标还略高于菁松×皓月,这为明年大规模推广奠定基础。2005年,吴江市开展《优质高耐氟新家蚕菁松F×皓月F的引进、试养和研究》科研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桑尺蠖发生规律的研究及其数据库的建立》项目通过验收。200934日,李晋南撰写的《吴江市蚕业持续发展分析》获中共吴江市委宣传部、吴江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颁发的2008年度社会科学重点应用课题鼓励奖。

三、获奖科技成果

19852012年,吴江区(市、县)蚕桑系统有5个科研项目获江苏省级科技进步奖,有18个科研项目获苏州市级科技进步奖,有29个科研项目获吴江市(县)级科技进步奖(表5-2)。

 

5-2      19852012年吴江区(市、县)蚕桑系统获科技进步奖项目情况表

年份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及主要成员

获奖等级

1985

提高蚕茧出丝率的研究

吴江县蚕桑科学技术研究所、庙港乡经联会   浦荫荪、洪水泉、庞启剑

江苏省级三等

1993

桑螟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吴江市蚕桑指导站  钱祥明、洪志英、王卫明、朱学明、许雯

江苏省级三等

1994

亩产180公斤茧配套技术研究

吴江市蚕桑指导站、震泽镇多种经营服务公司  朱学明、洪志英、钱祥明、朱争荣、杨佩华

江苏省级三等

1995

苏州市蚕桑技术推广体系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震泽镇多种经营服务公司

江苏省级二等

1997

高效蚕桑生产模式研究

吴江市多管局、梅堰镇多服公司、苏州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江苏省级四等

1981

实生桑“育秧移栽”培育砧木

吴江县桑苗圃

苏州市级四

1984

提高蚕茧出丝率的研究

吴江县蚕桑科学技术研究所、庙港乡经联会   浦荫荪、洪水泉、庞启剑

苏州市级二

1985

试析鲜茧化蛹程度及茧层含水分与售值的关系

吴江县外贸公司  刘洪武

苏州市级四

1986

密植速生丰产桑田的推广

吴江县蚕桑指导站

苏州市级三

1989

省力化养蚕配套技术的研究

吴江县蚕桑指导站、七都乡多服公司蚕桑组  叶澄宇、姚敏珠、孙敬荣

苏州市级四

1989

覆盖法在桑园生产上的应用及其推广

吴江县蚕桑指导站

苏州市级四

1992

桑园模式化施肥研究与应用

吴江市多管局蚕桑指导站、苏州市蚕桑指导站、苏州蚕桑专科学校  王承欣、沈增学、周雁飞、许雯、陶勤南

苏州市级二等

1993

桑螟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吴江市蚕桑指导站  钱祥明、洪志英、王卫明、朱学明、许雯

苏州市级三等

1994

亩产180公斤茧配套技术研究

吴江蚕桑指导站、震泽镇多种经营服务公司  朱学明、洪志英、钱祥明、朱争荣、杨佩华

苏州市级三等

1996

家蚕添食剂"蚕农乐"应用技术研究

吴江市多种经营管理局  管小康、姚祥、王卫明、 许雯、卜金星

苏州市级四

1997

桑粉虱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吴江市蚕桑指导站  张建国、王卫明、李晋南、 钮菊林、杨佩华

苏州市级三等

1998

家蚕新品种的筛选及对比试验

吴江市蚕桑指导站  同里蚕桑技术指导站、震泽镇蚕桑技术指导站  管小康、洪志英、钱祥明、卜金星、朱引根

苏州市级三等

1998

蚕专4号桑树良种育苗基地

吴江市蚕桑指导站梅堰镇多服公司 管小康  吴如坤、张建国、顾钰根、李雪勤

苏州市级四

2002

新一代家蚕品种在农村大面积推广及应用

吴江市蚕桑指导站  钱祥明、王铭、褚培春、卜金星、李雪勤

苏州市级三等

2003

特殊蚕品种饲养与烘缫技术的应用试验

吴江市蚕桑指导站、震泽镇农业服务中心  朱引根、王卫明、褚培春、沈建珍、钱祥明

苏州市级三等

2004

桑用低毒残留新农药开发与推广

吴江市蚕桑指导站

苏州市级三等

2005

优质桑树新品种的适应性研究及桑树草本化栽培新模式建立

吴江市蚕桑指导站 震泽镇农业服务中心  王卫明、洪志英、朱引根、许雯、韩国新、王铭、李晋南

苏州市级三等

2005

桑尺蠖发生规律的研究及其数据库的建立

震泽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朱引根、周伟林、陈桂珠、张斌、郑丽丽

苏州市级三等

1981

高工效养蚕试验

吴江县蚕桑研究所 卜金星

吴江县级二等

1981

桑树防虫与增叶的研究

吴江县蚕桑研究所  王承欣

吴江县级三等

1981

家蚕添食微量尿素促进增丝初试成功

吴江县蚕桑研究所  王承欣、洪水泉

吴江县级三等

1983

2PZC90型稚蚕饲育机

吴江县蚕桑研究所  浦荫荪、褚祥明、费云法、徐增祥

吴江县级一等

1983

402肥皂液防治桑白蚧

吴江县多种经管管理局  王承欣、褚祥明、洪水泉

吴江县级二等

1985

提高蚕茧出丝率的研究

吴江县蚕桑研究所、庙港经联会    浦荫荪、洪水泉、庞启剑

吴江县级一等

1987

小蚕饲养箱

铜罗多种经营服务公司  高弘德、张培堂、张阿海

吴江县级三等

1989

“湖桑全光雾绿枝扦插”实用技术探讨应用

横扇多种经营服务公司  钱惠芝、张水荣、陈文章

吴江县级二等

1989

省力化养蚕配套技术的研究

吴江县蚕桑指导站、七都乡多服公司蚕桑组  叶澄宇、姚敏珠、孙敬荣

吴江县级三等

1990

微稀营养液在蚕桑上的应用

吴江县蚕桑指导站  钱祥明、卜金星、许雯、沈明兴、赵泓

吴江县级二等

1992

桑园模式化施肥研究与应用

吴江市多管局蚕桑指导站、苏州市蚕桑指导站、苏州蚕桑专科学校  王承欣、沈增学、周雁飞、许雯、陶勤南

吴江市级二等

1993

桑螟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吴江市蚕桑指导站  钱祥明、洪志英、王卫明、朱学明、许雯

吴江市级一等

1994

亩产180公斤茧配套技术研究

吴江市蚕桑指导站、震泽镇多种经营服务公司  朱学明、洪志英、钱祥明、朱争荣、杨佩华

吴江市级一等

1996

家蚕添食剂“蚕农乐”应用技术研究

吴江市多种经营管理局  管小康、姚祥、王卫明、 许雯、卜金星

吴江市级二等

1997

家蚕新药“9303”的研究

吴江市多种经营管理局  管小康、王进、褚培春、王卫明、张建国

吴江市级一等

1997

桑粉虱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吴江市蚕桑指导站  张建国、王卫明、李晋南、  钮菊林、扬佩华

吴江市级一等

1997

高效蚕桑生产模式研究

吴江市多种经营管理局、梅堰镇多种经营服务公司、苏州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吴江市级三等

1998

家蚕新品种的筛选及对比试验

吴江市蚕桑指导站、同里蚕桑技术指导站、震泽镇蚕桑技术指导站  管小康、洪志英、钱祥明、卜金星、朱引根

吴江市级一等

1998

蚕专4号桑树良种育苗基地

吴江市蚕桑指导站、梅堰镇多种经营服务公司  管小康、吴如坤、 张建国 、顾钰根、李雪勤

吴江市级二等

1998

EM生物技术在蚕桑上的应用

吴江市多种经营管理局  管小康、姚祥、翁荣林、李晋南、陆小平

吴江市级二等

2001

新一代家蚕品种在农村大面积推广及应用

吴江市蚕桑指导站  钱祥明、王 铭、褚培春  卜金星、李雪勤

吴江市级二等

2001

稚蚕蚕座电热网加温饲育技术的研究

吴江市蚕桑指导站、同里镇农业服务中心、震泽镇农业服务中心  王卫明、李晋南、谭龙祥、朱引根、钱祥明

吴江市级三等

2002

暴发性桑树害虫(桑螟)灾变规律及预警技术的研究

吴江市蚕桑指导站 震泽镇农业服务中心、苏州大学农业科学与技术学院王卫明、朱引根、谢力群、李晋南、陈桂珠

吴江市级一等

2004

优质桑树新品种的适应性研究及桑树草本化栽培新模式建立

吴江市蚕桑站、震泽镇农业服务中心王卫明、洪志英、朱引根、许雯、韩国新

吴江市级一等

2005

桑尺蠖发生规律的研究及其数据库的建立

震泽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朱引根、周伟林、陈桂珠、张斌、郑丽丽

吴江市级一等

2006

优质高产秋种春养新蚕品种筛选、催青及饲养技术研究

吴江市蚕桑指导站、震泽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朱引根、周伟林、杨佩华、庄宏伟、徐红梅

吴江市级一等

2006

吴江沿太湖地区桑蟥的综合防治技术

七都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孙雪荣、庄宏伟、崔红珍、张菊英、邢雪林

吴江市级三等

2006

蚕蛹虫草人工培育技术应用研究

桃源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苏州大学  朱芬娣 、潘中华、 钮玉根、张巧妹、钮菊林

吴江市级三等

2008

桑椹菌核病的预测预报技术及其高效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吴江市蚕桑指导站、苏州大学蚕桑研究所  杨佩华、朱引根、浦冠勤、毛建萍、张 敏

吴江市级三等

四、《提高蚕茧出丝率的研究》课题简介

1981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给吴江县下达《提高蚕茧出丝率的研究》攻关课题。随即成立由吴江县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对外贸易公司、多种经营管理局、纺织工业局等单位负责人组成的课题领导小组,并由县蚕桑研究所、多种经营管理局、对外贸易公司、庙港人民公社、庙港茧站、国营吴江震丰缫丝厂、庙港公社缫丝厂等单位协作承担,选择庙港公社为基地进行科研,并确定由浦荫荪、洪水泉、庞启剑组成课题研究组。

庙港公社桑地面积4934亩,1981年先在轮穗、富强大队试验,试验桑地面积约占全公社桑地面积的1/4,第二年扩大为6个大队,占41%,第三年全面铺开。课题历时三年,耗资23万元。

蚕茧出丝率由上茧率、茧层率和解舒率三要素构成。课题研究组分3个方面进行攻关,即提高生产率、收烘保护和缫丝挖潜。前者又分解成桑、蚕、茧3个环节,采取加强桑园管理、科学用肥、合理采养、设置稚蚕专用桑园;养蚕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多丝量茧种的比重、彻底消毒防病、加强稚蚕壮蚕管理;改革蜈蚣蔟,推广方格蔟、适时采茧、严格选茧、分档售茧等措施。在收烘保护方面,执行茧价政策,优质优价,分类收茧,改进烘茧技术,降低烘折。在缫丝挖潜方面,降低错选茧率,提高上车率,改革煮茧工艺,严格缫丝操作等。

该课题是一项科技综合工程,经各单位通力合作和细致工作,试验期间在经受多种自然灾害的考验下,终于取得成果,蚕茧出丝率由1980年的12.62%提高到1983年的15.94%,创国内较大面积蚕茧出丝率的先进水平。

《提高蚕茧出丝率的研究》课题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首先集体受益,庙港全乡(公社)由于出丝率的提高,为国家增产生丝20.28吨,增加产值101.4万元;其次农民受益,由于茧质提高,担茧价从1980年的189.63元提高到1983年的222,增价14.58%;年平均张产值由1980年的122.05元提高到1983年的141.35,增值15.81%。如轮穗村在桑地不增和发种量略有增加的条件下,由于张产量的提高(1980年每张63斤,1983年每张68.3斤)以及茧质改善,中上茧比例提高(198092.87%提高到1983年的97.54%),平均担茧价提高25.96元,使全村3年累计增收6.6万元。缫丝厂亦受益,庙港缫丝厂使用当地庄口试验茧与面上庄口茧对比,降低缫折2935公斤,生丝品位亦有提高,利润增加30%左右;国营吴江震丰缫丝厂使用庙港试验茧较之震泽当地茧在原料成本上也有所降低,如每百公斤丝1982年降低62.94元,1983年降低106.85元。

1985年,《提高蚕茧出丝率的研究》课题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3            19801983年庙港乡(公社)蚕茧生产产量、产值实绩表

年份

发种张数(张)

张产茧量

(斤)

总产茧量

(担)

产值

(元)

担茧产值

(元)

张产值

(元)

1980

11426

65.83

7167

1399056

189.63

122.05

试验期

1981

11722

62.20

7065

1449990

200.44

122.76

1982

11671

72.18

8154

1705353

209.00

148.48

1983

11020

65.88

6914

1534932

222.00

142.42

 

5-4               19801983年庙港乡(公社)蚕茧茧质与出丝率实绩表

年份

范围

缫质

缫折

()

出丝率(%)

解舒检验

干壳检验

试缫鲜茧上茧

实缫

500克粒数

50克干壳量

上茧比例(%)

500克粒数

茧层干量

上茧率(%)

干茧

统茧

1980

全社

282

8.94

92.51

712

22.09

95.0

38.87

38.87

12.52

试验期

1981

4个队

296.6

9.42

91.75

730

22.71

97.1

17.27

38.86

38.86

15.29

1982

6个队

264.6

9.64

95.39

670

22.41

96.5

17.93

38.38

38.38

16.09

1983

全乡

282.7

9.86

97.34

694

23.11

98.89

18.50

38.42

38.42

15.94


>